分享缩略图

伊人永久入口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新闻中心>

王安忆复旦荣休:教写伊人永久入口”

2024-06-03 07:49:13

来源:澎湃新闻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创意写作”(Creative Writing)一词最早由美国学者爱默生于1837年提出。在今天的中国文学场域,它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去年,北大、北师大、复旦、华东师大、南大、清华、上海交大、同济、人大9所高校联合成立了“中国大学创意写作联盟”,今年年初,“中文创意写作”更正式入列了中国语言文学二级学科。

回想2009年,在复旦大学教授王安忆和陈思和的不懈努力下,全国首个“创意写作专业硕士学位点”经教育部批准在复旦大学中文系正式成立,王安忆成为学位点带头人。这一事件,标志着“创意写作”在中国落地生根。

转眼间,复旦大学MFA创意写作专业已成立15年,王安忆也在复旦大学度过了20年的正式教学时光。

校友代表给王安忆献花。复旦大学供图

6月2日,“文学写作教育高峰论坛”在复旦大学举行。这一场活动,也是复旦为王安忆举办的荣休纪念。

“王安忆在世界华语文学创作领域始终是站在前沿的优秀作家,这是众所周知的。但王安忆在文学教育事业上做出的重要贡献,还很少有人关注到。”和王安忆一起推进创意写作学科发展的复旦老师们认为,今天回顾15年来创意写作学科建设的道路,首先要向中文系创意写作的领军人物,也是中国创意写作教育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者王安忆教授致以崇高的敬意。

“有点没想到,我都不好意思了。”在大家的掌声中接过橙色的鲜花,王安忆脸上露出了害羞的微笑,“我是非常感谢复旦的。2004年复旦引进我的时候,我已经50岁了。我换过很多工作,这20年是我职业生涯里服务最长的一段时间,而且在这段时间里,我过得非常愉快。”

王安忆在“文学写作教育高峰论坛”发言。复旦大学供图

“对于成果,我们不要着急”

早在1994年,王安忆就受聘为复旦大学中文系小说创作研究课程的教授,为本科生开设选修课程。她的讲稿后来经过整理,成为了引起广泛关注的《心灵世界》。2004年,身为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王安忆正式受聘于复旦大学,担任中文系教授,以及科学学位的文学创作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

20年时光里,王安忆见证了复旦MFA创意写作专业的诞生,并守护着它一点一点成长起来:累计招收学生232名,开设课程130门次,诞生作品100余篇,出版学生作品集10本。

她和陈思和、王宏图、张新颖、严锋、梁永安、龚静、张怡微、陶磊、战玉冰等老师一起,带出了一批批学生,其中王侃瑜、余静如、薛超伟、张凡、黄厚斌、伍华星、张心怡、周燊等校友已成为80、90后作家的中坚力量。

复旦MFA创意写作学生作品集。澎湃新闻记者 罗昕 图

在分享感言时,“坚持下去”是王安忆说到最多的一个词。复旦MFA创意写作的师资队伍、办学理念、“毕业作不能提前发表”等等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她都希望能在未来坚持下去。

她回想当初申请设立“创意写作专业硕士学位点”时的种种,“那时要求我们有5个以上的专职老师,不是兼职,不是做讲座,是要能开课的专职队伍。到目前为止,我们一直用这个要求来约束自己,我也希望这一点我们一定坚持下去。”

“还有,对于成果,我们不要着急。”她坦言,在办学理念上,她或许与陈思和还有一些分歧。“陈思和很重视在社会上的表达,如果我们有一个学生在社会上成为著名作家了,那么我们的专业可能就能站住脚了。但我的想法是,成为作家还需要天赋,需要社会的环境,需要很多很多条件。我想我们就做好文学教育,哪怕多培养出一个好的读者,也是很好的事情。”

写作和人生,都需要努力以及运气

在活动间隙,许多学生争相找王安忆合影。“工作定了吗”“后来去了哪里”……面对不同级的学生,王安忆都很关心,总要问上几句。

另一边,来自其他高校创意写作专业的老师们也聊起了“作为老师的王安忆”。他们几乎都提到了王安忆的认真——开课、开题、答辩……王安忆不会错过学生的任何一个环节。

在大家看来,王安忆对高校学科建设的参与不同于一般驻校作家,不仅仅是在校园里开讲座、做活动,而是一头扎进了具体的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当年她请来了几位海外作家以及美国哥伦比亚艺术学院的两位资深教授,请他们为中文系的学生系统讲授文学写作课程,她像一个普通的学生那样坐在课堂里认真听课,学习国外创意写作课程的教授方式和规律,先整整听了一学年的课程借鉴,再设计自己的写作课程。

复旦MFA创意写作课堂

作家、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孙甘露回想起王安忆不久前荣获法兰西荣誉军团骑士勋章时致辞的第四段,那段话概括了几乎是一代人的文学启蒙,同时也是人生启蒙。孙甘露猜想,那有可能是王安忆投身写作教育的因素之一。

“广义地说,我们置身其中的时代或者语言,缩小一点各位就读的学校和专业,逆境或者顺境并不能天然地助力我们获得勇气或者吸取经验,写作和人生,都需要付出艰巨的努力以及一点点运气,使我们得以填补缺失,避开危险,并最终走上写作和人生的正途。”孙甘露说。

前面的持火把,后面的吹笛

这一天,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张清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梁鸿、上海市作家协会孙甘露、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贵良、同济大学中文系张生、上海大学中文系谭旭东、南京大学文学院叶子、复旦大学中文系严锋、张怡微等学者、作家还就“文学写作教育的现状与未来”展开对话。

《心灵世界》书封

张清华说,“作家重返校园”这股热流起于复旦,起于安忆老师,世纪之交那阵《心灵世界》可谓洛阳纸贵。“后来人大相继引进了阎连科、刘震云、梁鸿,南大引进了毕飞宇,而我所在的北师大一口气引入了莫言、余华、苏童、欧阳江河和西川。这一变化,将对中文学科的未来发展乃至大学人文教育构成深远的影响。”

在他看来,一个中文系学生理应能提笔写出好的文章,成为一个彰显艺术素养、写作才华和人文精神的主体,也更能适应科技进步、人工智能带来的种种挑战。这比单纯地培养作家,要重要得多。

梁鸿说,一个作家可能大部分时候是相对自我的,但是作为一个教师,需要奉献,需要向外打开。在这一点上,她向王安忆表达特别的致敬。

复旦中文百年讲坛

“今天我们谈复旦MFA创意写作,不仅仅因为它最早,也因为它最严格,最郑重,最刻苦。”MFA校友、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叶子回忆当年与王安忆和其他同学在教室里围坐一张圆桌时的忐忑与兴奋,“那时安忆老师每周都会带上一包厚厚的阅读材料,然后贴满了便签字条。这么多年,我一直记得围绕安忆老师的那张圆桌所形成的某种写作场,我觉得它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留下了非常宝贵的记忆。”

MFA校友、重庆移通学院科幻学院院长张凡说,复旦MFA的教育,当时只是给了自己一个学位,一点点虚荣。“此后15年,它像缓释的胶囊,一年一年重塑了自我对世界的感觉和认知。在这种认知中,对文学、艺术和人生,获得某种真理性的正见,为这种正见的笃定,而心满意足。”

在活动最后,孙甘露想到了木心的一句“昨夜有人送我归来/前面的持火把/后面的吹笛”。

“在我看来,前面的持火把,就像是安忆老师。后面的吹笛,大概就是我们大家要做的事。”

活动合影。复旦大学供图

【责任编辑:刘峻凌】
返回顶部